2019年8月7日东莞日报:楼上楼下闹矛盾 法官上门解纠纷
楼上楼下闹矛盾 法官上门解纠纷
2019年8月7日东莞日报
记者 王子玺 通讯员 黄彩华 来源:东莞时间网
本报讯 相邻是缘分,在长安镇某工业园内,就有两家公司做起了楼上楼下的邻居。不过,近来这对邻居却因货款和质量问题闹起了矛盾,一度对簿公堂。为及时有效化解这宗邻里间的矛盾,法官两次到车间进行现场调解,终让这对邻居重归于好。
模具交易起纠纷
楼上楼下两公司对簿公堂
李老板在长安镇某工业园开了一家模具和注塑公司,经营多年。楼上孙老板的公司收了李老板的模具,以模具有问题为由不肯付款,李老板对此非常生气。2019年4月,李老板一纸诉状,将孙老板的公司起诉到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,要求对方立即支付货款5万多元。
收到法院传票后孙老板也很生气,认为模具是应客户的要求定做的,可以一次生产八个产品,但李老板供应的模具只能生产四个产品,不仅效率低,还增加了生产成本,客户为此拒绝下订单。于是他没有按约付款给李老板,要求李老板来改好模具,没想到李老板没来,却来了法院传票。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,孙老板立即向法院提起反诉,要求李老板修好模具,否则退回定金。
第二法院法官收到案件后,很快就安排了开庭。双方围绕模具的质量问题,进行了激烈争辩,李老板一方称,孙老板之前还打电话过来骂他,他们这边不愿和谈了。考虑到两公司的负责人都未到庭,不能充分了解纠纷的关键细节,进行质量鉴定未必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,法官建议通过现场勘验了解争议模具的情况,得到了双方的认同。
法官两次到车间
现场促成解决方案
2019年6月6日,法官到工业园发现,两家公司原来就是楼上楼下的邻居,而且由同一个大门出入。因涉案金额不是很大,当事人双方对法官的到来感到很是意外。由于双方的准备不够充分,法官虽然看到了案涉模具,但未能通过现场操作对模具和产品作深入了解。但通过交流,法官了解到双方都不是想故意为难对方,只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基于此,承办法官认为该案具有和解的前提条件,当即建议当事人双方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,提出解决方案。孙老板表示,如果李老板能找个机器生产出八个同样的产品,产品没有明显瑕疵,他就愿意付完尾款。李老板当场“应邀”。
一周后,三方如约到场,李老板的机器很快制作出产品,八个相同产品可以通过模具一次性产出。但孙老板拿出自己给客户的样品对比,认为这些产品的色泽和光滑度跟样品并不一致,部分产品边缘薄,是李老板为了让模具产出同样产品减低了加工热度造成的。而李老板认为是生产胶料不同而产生差距。法官见双方分歧陷入僵局,再次引导双方设法达成共识。
孙老板提出,可以让人将模具拆解为两个,同时使用两台机器生产或能产出八个相同产品,但会造成额外的拆解费。李老板赞成这一做法,同意在尾款中扣除该费用。孙老板当即答应一周内付完尾款,双方当场签订了和解协议,握手言和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